新闻

"先污染,后治理"的困境

2022-02-19 10:05:09

"先污染,后治理"的困境

  简单而言,污染治理需要两个条件,一是污染治理技术及其成本,二是社会治理意愿。社会经济水平越高,能负担的污染治理成本就越高;社会经济水平越高,人们的治理意愿就越强。这种在物质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权衡,使得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,人们才能有足够的意愿和能力去治理环境。
  可能的促成原因如下:1. 当收入增加时,政府愿意把收入中的更多份额用于环境污染的治理。这背后的逻辑是,环境污染的治理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的优先级并非高。2. 当收入增加时,人们有能力支付更环保的生产技术,如不再用煤而改用太阳能。3. 当收入增加时,治污技术本身的效率发生提高。
  经济水平越高,社会愿意花费在环境保护上的投资也越高。经济水平越高,社会生产所产生的环境污染也越严重。因而,环境污染总量水平是否下降取决于以下两点:是否能够采取的治污技术;政府是否有意愿将足够高份额的国民收入用于环境污染的治理;如何破局?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,在一点上,我们是有优势的,这是因为我们可以在经济发展初期,通过向发达国家引进和购买成熟的治污技术。而在二点上,则面临着国家发展战略中的资源博弈,毕竟需要国家投资的还有科研、国防、教育、医疗等多个领域,拿出多少份额的收入进行环境污染的治理,就不仅仅再是一个经济学上的简单核算了。

标签

0
下一篇:环境治理的“中国榜样”2022-02-19